近日,包括中国日报、中国之声等在内的诸多媒体聚焦报道了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沈巷村的工友公益图书室,纷纷为工友图书室创办者的暖心举动点赞。这个图书室有何魅力吸引这么多媒体关注呢?
来自广西的80后青年全桂荣,2009年在木渎镇沈巷村里租房,创办了一家“工友公益图书室”,8年来吸引了1万多人次的工友免费阅读、借阅。爱好文学、音乐的他还带着工友们创作诗歌1000多首,创作歌曲近20首,丰富外地打工者们的业余生活,成为冬日里木渎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打工者租房创办“工友公益图书室”
12月5日下午,在一小巷的杂货铺二楼找到这家“工友公益图书室”。图书室比较简陋,大概80多平方米,进门处摆着的2个杂志架,放着《青年参考》、《工人文艺》等书籍。靠墙的七八个书架上,整齐摆放着文学类、历史类、励志类等各类书籍。
“打工者不能像机器,也需要精神追求,也需要精神家园。”全桂荣告诉记者,初中毕业后他一直在外打工,“一个人在外地打拼没有亲人朋友,下班后非常孤单。”想到工厂里不少外地青年都有同感,2009年,喜欢看书的他就花了近3万元积蓄,租房创办了“公益图书室”,邀请工友们下班后来阅读、交流。
“这些书架都是我和几个工友制作的,买了几百本书。工友们捐了不少书,有个小青年要回老家了,把100多本书都捐给了我们。”全桂荣介绍,除了周一休息,图书室周二至周日从中午12点半一直开放到晚上9点半,刚开始智能手机还不普及的时候,打工者业余生活比较匮乏,这个图书室非常受欢迎,每天都有四五十人次客流。“房东很好心,8年来没涨过房租,也很支持我们。”
来这里不仅仅是看书、借书,全桂荣将里面一个小房间打造成活动室,供下棋、乒乓球等。“不少工友下班了常来这里聚聚,生活上遇到了迷茫、困难,和大家倾诉,也是种解压、释放。”全桂荣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十字绣说,“无意中我们还促成了六七对青年成为情侣,这是其中一对青年已经结婚生子后,亲手制作的送给我们留念。”对面墙上挂着的是另一位工友的山水国画。
集体创作诗歌、歌曲,还出了书
在现场看到,图书室墙上挂着“优秀文艺团队”“无私支援 情深似海”等7面锦旗,橱窗里还有很多荣誉证书。“这是我以前写作投稿得的奖。”全桂荣笑着说。他在工人文学奖中获得了散文组冠军,并获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推荐奖。
原来,在这个公益图书室的浓浓氛围中以及全桂荣的鼓励带动下,身边的操作工、清洁工、家政工等工友们,爱上了阅读与创作,集体创作了不少朗朗上口的诗歌。全桂荣还根据大家的投稿,自编自写了《工友通讯》,供大家交流学习,已经出了32期。
“这是2015年出的《工友通讯》精选集《家园》,还有这本去年出版的书《流动的家园》。”厚厚的300多页《家园》分为工人生活、工人文艺、专题、评论和杂文几个板块,还有劳动权益和热点供需要的工友参考。
几个文艺青年还组了个乐队,下班了聚一起弹弹唱唱,创作了《工伤正义之歌》、《家园之歌》、《没有车没有房也要爱一回》等近20首歌曲,还专门刻录了CD《追寻——劳动者之歌》。“节假日有时间,我们就在广场上义演,也是回报社区居民。”全桂荣表示。(苏木轩)